三十二、中国社会四联全景,华夏文化一脉贯通——从“戏说”看中国“四大名著”的内在联系
2020-07-23 21:15:51
  • 0
  • 0
  • 17

三十二、中国社会四联全景,华夏文化一脉贯通

——从“戏说”看中国“四大名著”的内在联系

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老少皆知,人人都读;有的耳熟能详,有的如数家珍,有的过目成诵,有的倒背如流。这四部著作的作者不同、时代有别、内容各表、风格各异。但都是广泛流传、历代不衰、人人喜爱,成为国宝。它们的共同点有哪些?内在联系是什么?

近日有一篇《戏说四大名著》火了,也不知道是哪路神仙总结的。一段戏说,却很到位,又好理解,又耐琢磨。四大名著,各取一端,各有特色,各逞风采。现录几段如下:

三国写官,水浒写盗,红楼写人,西游写怪。

三国是正史,水浒是野史,红楼是家史,西游是妖史。

三国玩的是心计,水浒玩的是义气,红楼玩的是感情,西游玩的是神奇。

三国写了一个大时代,水浒写了一帮大英雄,红楼写了一个大家族,西游写了一伙大妖怪。

读过了四大名著,如同尝遍了人生百味;读懂了四大名著,就算看透了百态社会。

一、作者出身或富或贵,家学功底渊源深厚

无论是“写官”,“写盗”,”写人”,“写怪”,四大名著的作者出身都是或富或贵,家学功底渊源深厚。

《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描写了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鼎立时代的局面及相互征战的历史。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书中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东东平人。罗贯中十四岁丧母,辍学后跟随父亲在苏杭一带经商。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年轻的罗贯中“有志图王”,加入了张士诚的反元起义军,任职幕僚。朱元璋后来消灭了张士诚等势力,建立明朝,曾经是朱元璋敌人的罗贯中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只能隐姓埋名,醉心于文学,创作了本书及《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1296年—1371年)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相传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他是元末进士,在钱塘做官两年,后弃官居于苏州。避祸居于江阴,又回兴化,成为施氏自苏迁兴的始祖。施耐庵经历了元末的动乱,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实践经验;长期生活在杭州、苏州等城市,对于市井“说话”艺术有充分的了解;又有宋江民间传说在这一带流传,使他获得了收集、整理素材;加上他对于苦难民众充满同情心,拥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使他具备了创作《水浒传》的客观和主观条件。

然而,《水浒传》的作者到底是谁?有人说是施耐庵,有人说是罗贯中,有人将施、罗并提。有人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还有人说“施耐庵”就是“实乃俺”,在山东话里就是“俺乃是罗贯中”意思。总之,因为作者的特殊关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有密切的联系,前者中的人物形象好多在后者中也似乎见过。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说向被视为“小道”。《水浒传》是明清两代多次严查禁毁的“教诱犯法”之书。这样就使得这部著作的原始资料得不到保留,连“作者“这样简单的问题也搞不明白,不像西方国家的许多名著,其写作资料甚至连作者的手稿都保存完好,有疑问能查到证据。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1500年(大明弘治十三年)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曾祖吴铭、祖父吴贞分别任过县学训导、教谕。其父吴锐以经营绸布为生,却有喜爱读书,六经诸子百家莫不观览。吴承恩大约50岁补得一个岁贡生,1551年(嘉靖三十年)接任河南新野县知县。他经历了家庭的由盛而衰,见识非凡,不仅看到当时的文坛之弊,而且能独树一帜,独步文坛。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约1715—约1763)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曹雪芹祖籍辽宁省辽阳市,出生地江宁(今江苏南京),先祖为中原汉人。《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心血之作,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出于曹雪芹的手笔。曹雪芹的曾祖父是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曾祖母当过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荣国公曹寅很有文学修养,是一个优秀的剧作家;曹雪芹的曾祖父、爷爷和父亲、叔叔都做过江宁织造,家里有丰富的藏书。但曹雪芹的家族后来因为雍正的改朝换代而被抄家。我们知道他的祖父曹寅;而他的父亲是曹寅的两个儿子曹颙和曹頫的哪一个?却搞不明白,这大概是宫廷内乱导致曹家家族遭难,资料损毁,证据不足造成的。

二、四大名著都是章回体,诗词颇多,彰显华夏文化风格

无论是写“正史”,“野史”,“家史”,“妖史”,这四大名著每部都是诗词开篇,都是宏大叙事,高远意境,点名主旨,综合概括,虚实结合,寓意深刻,彰显了鲜明的华夏文化风格。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小说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其中诗词颇多,彰显华夏文化风格。

《三国演义》本是浓墨重彩地描写三国相争中的英雄群像,激情澎湃地讲述他们斗智斗勇的拼杀故事,却在开篇唱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一曲在多次热播的电视剧中由歌唱家杨洪基教授用他那特有的浑厚男中音唱出来,引起了多少老中青观众的共鸣。给人深刻印象的还有这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无情的历史犹如滚滚长江水,大浪淘沙,即使英雄豪杰也终被卷走而不见踪影!这群大男人们仅仅是为了争权夺利厮杀吗?这类斗争到底有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难道就为了留给后世的渔翁樵夫们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是非成败转头空!”那当初还奋斗拼搏什么呢?此是作家的真情实感,还是在有意淡化甚至掩饰自己的思想观点?令人不由得深长思之。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塑造了宋江、吴用、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热情地歌颂了众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开篇词:“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写得十分含蓄婉转;再写 “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则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是否与《三国演义》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词则是对整部著作的总结与慨括。

《西游记》开篇语: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也是以律诗的形式,提纲挈领地阐述本书的宗旨和大意:仁善为本。

《红楼梦》开篇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既是作者深沉感叹自己和家庭由盛而衰的起伏命运;又是高度总结概括由赞到叹的跌宕文章;还是对自己挥洒汗水和泪水写作该书的艰辛所做的表白和倾诉。《红楼梦》中大量的诗文尤其流光溢彩。有人统计全书有诗81首,另有词、曲、赋、歌、谚、谣、灯谜、酒令等97首(篇),共计178首(篇)。曹雪芹因为有他的家学渊源的因素。所以写出那么多对联、那么多诗词。这既是对华夏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四大名著相比西方国家的长篇小说多是从局部地点、确定时间、具体人物、细微事件开始,具有明显迥异的特征。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名著,其开篇第一句话是主人公安娜说的——“啊,公爵,热那亚和卢加现在是波拿巴家族的领地……”这种开篇方式中国很少有,广大民众也不习惯。

三、内容广博丰富,情节曲折复杂,反映表现都是中国故事

无论写“大时代”,“大英雄”,“大家族”,“大妖怪”,四大名著主要故事情节、主要内容都是大手笔、大框架、大场面、大热闹,反映表现的都是中国故事。

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篇章。吴、蜀与曹魏赤壁之战前夕,周瑜打算发动火攻一举烧毁曹军的战船,但周瑜竟然没有想到火攻需要东南风的帮忙。而隆冬时节长江中游一带多刮西北风,如此时放火,不仅烧不到处于上风头的曹军,反而烧了自己。周瑜对此无计可施,一下子病倒了。诸葛亮当时在周瑜军中出谋划策,给周瑜开了一个“药方”:“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并且答应帮周瑜“借”来东风。诸葛亮让周瑜建起一座七星坛,自己装模作样地上坛作法,到攻打曹营时东风还真地如约而至。其实,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预测到那天要刮东南风的。他既要帮助周瑜打败曹军,又不想让周瑜知道东风是自来的而不是“借”来的。这样装神弄鬼的做法既有科学性,又披着迷信的外衣,让读者看了好笑又好玩。这就是中国小说的独特魅力。

三国兵不厌诈,玩弄心计,大讲谋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但首先是谋略家。他的“隆中对”既是对当时形势的精彩分析,又是与邻国敌国交往的经典谋略。善于玩弄谋略者胜利成王侯,否则失败为贼寇。诸葛亮一生的形象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水浒传》中的“逼上梁山”是脍炙人口的故事。林冲原是东京80万禁军教头,一次陪妻子去庙里还香,林冲的顶头上司高俅之子高衙内见其妻美貌,明目张胆调戏她,被林冲赶跑,却得罪了高俅父子。在这之后高俅便设计陷害林冲,使他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还指使两个公差在路上百般折磨他,甚至要在偏僻荒凉的野猪林暗杀他,幸被好友鲁智深营救下来;可高俅父子并没有因林冲一再隐忍而饶恕他,待他到了沧州看守天王堂和草料场,竟然派陆谦从东京赶来杀害他,一把火烧了草料场,企图同时烧死林冲。故事层层展开,冲突越益激化;高俅步步紧逼,林冲一退再退,直到退路断绝,实在忍无可忍,林冲才打消了做顺民的幻想,杀死了陆谦等人,冒着漫天飞雪奔向梁山。如果高俅父子良心发现,适可而止;如果林冲尚存希望,能有活路,哪还会有“雪夜上梁山”这出戏?“逼上梁山”环环紧扣,逼真刻画,情理相融,戏如人生,透视社会,警醒后人。这正是《水浒传》的高明和引人入胜之处。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孙悟空大闹天宫》是《西游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说的是孙悟空向东海龙王借得定海之宝金箍,被龙王告状,骗到天庭当弼马温。悟空知道受骗,大闹群仙蟠桃会后,回花果山称“齐天大圣”。李天王率领天兵天将捉拿悟空,被悟空打败。玉帝再派二郎神杨戬出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相助,最后悟空被擒,遭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丹炉锻烧七七四十九天,依然毫发无损,还在天宫大打出手。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孙悟空本是山中顽石转化,天性率真勇敢,思想没有清规戒律的约束,但也缺乏教养。如果平日多接受法律法规的教育,多受一些纪律限制,比如东海龙王不是放弃自己的根本利益,不宠着惯着悟空,把定海神针给悟空当兵器玩,他也不至于发展到肆无忌惮的地步。而天宫是何等庄重神圣的地方,等级森严,天律昭昭,神圣不可亵渎,玉帝高高在上,大搞威权威风,对下不知体恤尊重,哪里容得泼猴胡来?如果玉帝对悟空多一些尊重,让他有一份尊严,也不至于逼得他大闹天宫。悟空偏不信这个邪,于是产生了巨大矛盾,爆发了剧烈冲突。吴承恩的小说和后来的电视剧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戏剧性。民众百姓平日里在强权下规规矩矩,俯首帖耳,不敢越雷池半步;现在看到孙猴子这一闹,既解了心头的怒气、怨气,大感快活,自己又并不违法犯规,不会得到什么惩罚处置,安全保险。这就是孙猴子之所以受欢迎、《大闹天宫》之所以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缘故,也体现了典型的中国风格和特色。

四、悲剧性的结尾,历史原地轮回,没有实质性进步

无论是写“变革”,“冲动”,“恋爱”,“旅游”,书中间描写无论多么精彩纷呈,四大名著都是悲剧的结尾,显示历史原地轮回,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三国演义》中搅动风云的英雄们,始终沦陷在功名利禄的角斗场中,脱不开,逃不掉。三国激烈争斗的结局,魏蜀之战当年冬天蜀汉亡;过两年司马炎接受禅让,代魏为晋,魏亡;再十几年后年晋吴之战攻下建业,吴亡。至此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取得胜利,倒是西晋统一了三国,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做了晋武帝。三国演义的结尾诗与开篇诗相呼应,总结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尽说那个金戈铁马的英雄时代,到最后“是非成败转头空,都付渔樵笑谈中”。最深彻的是最后四句: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水浒传》中豪爽英武、义薄云天、替天行道的梁山泊英雄们在接受招安后,被朝廷反复利用,徽宗下诏令宋江破辽,班师后再令去平定河北田虎,又调去平定淮西王庆、江南方腊。在最后的战斗中损失惨重,阵亡72条好汉。回军途中,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打坐而死,,武松在这里出家,杨雄、时迁、杨志等病死,到京时只剩下20余名头领。蔡京、高俅等大奸臣用水银害死了卢俊义,用毒药毒死了宋江和李逵。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在无限悲沧中全部结束了。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斗争经验远没有统治阶级丰富,谋略老道,其失败的命运难以避免。这样的故事结局,不由人产生“尘归尘,土归土”的悲凉感。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磨难来到了天竺大雷音寺,如来佛祖将经文授给了唐僧师徒。他们取到真经,返回东土,均修成正果: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封为斗战胜佛;猪悟能封为净坛使者;沙悟净封为金身罗汉;连白龙马也被封为广力菩萨。或许此书正因为写的是鬼怪精灵,所以才有喜剧形式收场吧。

然而另有一种说法: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来时,遇到通天河无法渡过。一只老鼋游过来,愿驮他们过河,并托问佛祖自己如何脱壳成人形。唐僧当即答应下来。师徒们取经回来又过通天河,老乌龟还送他们过去。悟空等把经书也搬到老乌龟背上。老乌龟游到河中心,忽然问道:“老师父,我当年曾央求之事,果曾问否?”唐僧到了西天也许是没顾上问,也许觉得这个问题不便问,犹豫着不知如何回答。老乌龟见唐不开腔,猜到了结果,于是将身一晃,把取经人和经卷都扔水里去,最可惜经书都湿了。这是唐僧等人没有完成老龟的承诺之故,也说因为他们九九八十一难还没完,这是补上最后一难,众人赶紧将经书捞起散在石上晒干,据说经书并没有全捞起来,总有损失,也是悲剧。老乌龟这一晃,是人性还是兽性?是本性还是任性?这天是农历六月初六,后来佛教寺院把这一天定为“晒经日”,以纪念挽救保护文化遗产。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名著,堪称千古奇书,古代四大名著之首,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名《风月宝鉴》等。该书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红楼梦塑造的一百多个人物形象各具姿态,大都个性鲜明,尤其是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母、王熙凤、史湘云等,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红楼梦》最后的结局,林黛玉因病缠身夭亡了;薛宝钗被人摆布嫁给了贾宝玉;贾宝玉潦倒后出家为僧;王熙凤贫病交加死于狱中。一部红楼史,既是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史,也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红楼的结尾诗《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整个贾家大族、荣宁二府以至大观园由花团锦簇、荣华富贵到财去楼空,成“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句概括囊尽,令人无限感慨惆怅!

纵览中国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它们都是基于社会,甚于社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来自现实,超越现实;出自理想,回归梦想。四大名著描写的都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典型命运:有的精细,有的粗犷,有的形像,有的传神;都体现了中国特色,民族风格,春秋笔意,人性本真。三国把将士写全了,军师写神了,水浒把官府写倒了,匪盗写反了,西游把鬼怪写真了,顽石写灵了,红楼把真事写虚了,梦境写实了。我们读这四大名著,读的是古代,想的是当今;读的是鬼怪,想的是人间;读的是江湖,想的是市井;读的是别家,想的是自身。

中国的四大名著就是“华夏文化一脉贯通线”、“中国社会四联全景图”。这就是四大名著的共同点和内在联系吧。

注:参阅“四大名著”及360搜索。

2020年7月23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