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是第二?——科学与技术、科技与教育的关系
2020-09-04 21:46:15
  • 0
  • 1
  • 15

三十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是第二?

——科学与技术、科技与教育的关系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他多次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这是党中央动员全国人民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大会,预示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春天来临。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进一步发挥道:“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这绝对是理论的创新。80年代中后期,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加显著。1988年9月12日,他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对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不能深刻认识邓小平这些论述“拨乱反正”的重要意义。不用说文革期间科学技术领域是 “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和“一斗二批三改”(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重灾区,科学技术单位领导与知识分子和学校的校长教师们一样也被称为“臭老九”,普遍遭到沉重打击和无情迫害;即使在这之前和之后一段时间,社会上把科学技术排列在工业、农业和国防领域之后,把知识分子排除在工人、农民、军人之外也是普遍的、正统的、主流的思想意识。所以,邓小平把科学技术定为“第一生产力”,把知识分子划为先进的、领导的“工人阶级一部分”,这对他们的社会身份和政治地位是根本的提升,对他们的重大建设作用是彻底的肯定,使广大知识分子油然产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和翻身解放的自由感,对他们确立自信心和发挥创造力具有决定性。

那么什么是生产力呢?有人说,生产力就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这个定义太大了,试问大自然是人们可以征服的吗?在大自然面前,应该是怀着敬畏之心,以科学的态度遵循客观规律,以理性的行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要说生产力是“人类为满足生活需要而生产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这个命题也太广了:精神财富应该是文化艺术创造的。如此说来,“人类生产和创造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的能力”就叫生产力,便不大不小、比较恰当了。

生产力包含哪些要素?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有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其中的劳动者是能动的、活跃的、最重要的,应该算第一位;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算第二、第三位。这里没有提到“科学技术”。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又怎样把它与“三要素”结合起来呢?其实在现代生产劳动、经济建设中,科学技术与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都是结合在一起而不能分开的:劳动者可以分为是否懂得科学知识、熟悉先进技术;劳动工具可以分为是否安全、省力、便捷、高效,劳动对象就是生产加工的原材料也包括土地等,可以分为是否无毒无害、坚固耐用、清洁环保。这里都包含着科学技术的成分,不过是比较先进还是落后而已。或者说,科学技术依附在具体的生产要素之上或渗透其中。如果打个比方,生产力的三要素是“硬件”,科学技术就相当于“软件”。不知这样的比喻恰不恰当。

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说,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具体区别。科学是是探索未知的领域,发现自然界中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并把这种联系从理论上表达出来;技术则是拓展已知的领域,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与技术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技术也可以发展为科学。进一步说,高科技是一种人才密集、知识密集、信息密集、资金密集、产业密集、竞争性和渗透性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学技术,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学技术、高科技是怎样产生的?这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既是产业革命,也是科学技术的巨大革命。当时英国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扩展了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另一方面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的劳动力,拥有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知识,虽然大大增加了产量,但还是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要,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终于爆发。先是在工厂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发明了"珍妮纺织机",很快在采煤、冶金等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采用机器生产。技术人才也应运而生——熟练工人最容易成为机器的发明人。随着机器生产越来越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作为动力机,大大推动了工作机器的普及和发展。而大量新型机器的出现既是技术发展的成果,也是科学进步的产物。

科学技术、高科技的产生还可以从前述“几个密集”方面理解。所谓“人才密集、知识密集、信息密集”,一般说的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它们是专设的场所,有专门的职责,有专业的人员,有资料的基础,有安静的环境;特别是“国家队”,一旦拿到国家重大项目,被列入“重点工程”,要人与人,要钱有钱,要出国就可以出去学习考察。所谓“资金密集、产业密集”,还要加上大公司、大企业,它们有雄厚的资金,有宏大的规模,有广泛的人脉。这些都是科技发展发达的必要条件。综观现在的大型先进企业,更是科技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基地。

温元凯是我国改革的风云人物,原来是一位化学家。2017年他在《诺贝尔奖是怎样炼成的》的演讲中,分析了1901年以来出现的618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发现其中美、德、英三国获奖者占了90%,美国就占70%。人们通常知道美国的人口只占全世界的5%,且消耗了全人类消耗的25%的资源;却不知道美国掌控了世界60%的金融资源,以及70%高科技人才。从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看,世界排名前20的大学占了90%以上。第一名哈佛大学有151个诺贝尔奖得主;第二名哥伦比亚大学有101个;;第三名英国剑桥大学91个。这些大学都有著名的实验室,出了非常多的大科学家;如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出了29个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的贝尔电话实验室出了11个;德国丁根大学波恩物理学派出了45个。丹麦是个小国家,但也出了12个诺贝尔奖。希望中国能够也出现这样的大学、实验室,这样的学术中心和带头人。

美国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组织实施,是最庞大的月球探测计划,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和对月球的实地考察。月亮离地球38.4万公里,阿波罗计划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后来的天空实验室计划和美国、苏联联合的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也使用了原来阿波罗的设备。这是典型的高科技项目。

马云创建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就是紧紧抓住当代最先进的互联网科学技术。1997年,马云在京成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之后又和他的团队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广交会等一系列网站。1999年马云回到杭州开发阿里巴巴网站。从此事业日益兴旺壮大。

任正非创办的华为是生产高新技术芯片的公司,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作坊历经三十年艰苦奋斗,发展成为全球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的领导者和世界500强,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华为高度重视科研投入,每年研究开发经费150亿到200亿美金,投入强度在世界排名前五名,目前已经获得授权专利87805件。华为在通讯领域是把5G做得最好的。未来5年在研发方面还将投入超过1000亿美元。任正非还特别强调教育对高科技企业以至国家的重要作用。

劳动者文化与科学知识的获得,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离不开教育,早在1977年邓小平在谈到国家现代化时就强调: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温元凯分析诺贝尔奖情况,也是从科学技术进步谈到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中国推动国际化的教育,在上海、北京创办世界顶尖大学,希望世界最好的一百个大学中我国占一半,最好的二十个大学中占三分之一,清华、北大应该榜上有名。

其实,无论谁讲、无论讲与不讲,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是毋容置疑的。要搞好教育需要从娃娃做起,从幼儿园做起,一直到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选拔优秀的教师、内行和负责的校长,要制定高瞻远瞩的教育方针,创建卓越得体的教育制度。不能只抓毕业班,只让学生背标准答案,只注重考高分、得文凭。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父母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业务素质也对孩子成长具有直接、全面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是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庞大、多层面的系统。同时,现代的教育也吸收和利用了如电化、网络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教育与科技两个领域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教无类,是说对各类人平等看待,普遍地施以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是针对学习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教育。那么,教育可以称为“第二生产力”吗?如果能,这个提法也是创新。如果不能,那么它是否该称为“第一生产力”呢?当然,把教育“产业化”,靠办学校、高收费来发财致富的“教育”不能与现代科学技术相提并论,不能称为“第二生产力”。清末山东人武训当年自己出身贫寒而备受欺凌,因此决心行乞兴学,为让穷人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而改变命运。现代办教育者的思想境界总不能让武训比下去吧。

1961年4月12日,苏联首先将宇航员送入了太空,这表明苏联在航天技术领先美国一步。肯尼迪总统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大为震惊,5月25日即向国民宣布:美国“必须在10年之内,将美国人送上月球,并保证安全返回。”从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情况看,这是个“烧大钱”的项目,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1969年7月16日,美国肯尼迪发射中心将阿姆斯特朗等乘坐的“阿波罗”飞船送入环月轨道,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将左脚踏到月面。“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人类的一大步”迈出得何其艰难!但这一步得到了什么?不过是50多年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8400张登月照片。美国及其他国家后来没有再进行载人登月,一个原因是科技实力还不够强,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载人探索成本太高。这样烧钱的科学技术到底算“第一生产力”呢,还是“第一消费力”?

再说设立“诺贝尔奖”的诺贝尔(1833—1896)。他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是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瑞典原有个钢铁公司叫“Bofors (卜福斯) ”,诺贝尔拥有后改为生产销售军火武器,二战中在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工厂,大发了战争财。他逝世前将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这里就有赎罪的意思。而后来研发制造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弹、氢弹,动辄相当于几千、几万吨TNT炸药,不仅可以灭绝人类,甚至可以摧毁大自然。如此作孽的科学技术,到底算“第一生产力”呢,还是“第一破坏力”?

人类真正的探索重点是地球的邻居火星。但火星探索更是如此。科学家花费巨大的精力持续探索火星,据说除了希望开发利用其稀缺的资源,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将火星改造为适宜人类生存的第二地球。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一旦不再适宜人类的生存,我们就移民火星。如此奇思妙想其实不过是异想天开、白日做梦。火星与地球之间的最近距离约为5500万公里,音速约0.34公里/秒,声音传到那里至少也得6年,往返得20年!如此极其遥远的距离,还不知旅途中有多少不确定的凶险。不好好开发地球资源却奢望火星那得不偿失的“资源”,不专心保护自己的地球却梦想去改造体积更小、环境更差的火星,实在不是一般的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现在全球向火星发射的众多探测器当中,美国无疑是最多的。但这些宝贝玩意儿都是有去无回。阿波罗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是一位掌管诗歌和音乐的太阳神,美国用“阿波罗”来命名登月计划,不管用心何在,也沾着些浪漫的情调。鉴于世间对火星有许多迷人的传说,目前对其探索也只能是“诗和远方”。其实这才正是科学“探索未知”的实质,反倒比外加的“第一生产力”更合乎科学的本性。为什么非要贴上“生产力”的标签才能引起重视呢?再说到知识分子,科学技术的这些人格化载体,当年说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也是在特殊环境和特定语境下才有特别意义。实际上,只要依法保障他们的生活权利,切实维护他们的工作自由,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划不划为“工人阶级”也就不大要紧了。

2020年9月4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